仁和热点 · 2020年5月22日 0

仁和街道:推行垃圾分类有心得 擦亮仁和城乡秀色

仁和街道獐山社区成功创建三个区级规范化小区,辖区内的金鼎阳光小区成功创建为市级规范化小区,并荣获2019年度杭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优胜小区。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这件事上,獐山社区有自己的心得。

在稳步推进阶段,如何更大程度提升业主垃圾分类参与度?獐山社区选择在基层治理能力较强的清合嘉园东区探索垃圾分类工作创新方法,摸索出了一条社区主导、楼道长和物业双管齐下的路子,让“垃圾分类新时尚”更形象地走进千家万户。

小区垃圾定点投放并有专人指导

垃圾分类楼道长上任

住户知晓率达到100%

“你好!我是楼道长,今天是来宣传垃圾分类工作的,你们家的各类垃圾要分开投放……”近日,清合嘉园东区的垃圾分类楼道长经过事前培训“走马上任”了。他们走进住户家中发放宣传手册,送达《垃圾分类投放指南》,讲解垃圾分类要求,并对分类情况进行现场指导,解答住户疑问。

目前,小区业主垃圾分类知晓率已达到100%,为垃圾分类“实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落实“三步走”

垃圾投放管理效率提高

为提高垃圾分类的管理效率,獐山社区指导清合嘉园东区物业实行“三步走”,加强分类工作。

第一步,达成共识,撤桶并点。撤除小区所有单元门口以及地下车库的垃圾桶后,清合嘉园东区物业工作人员对小区进行实地勘察、资源整合,最终确定在南北门显眼处设立四色垃圾桶,设立分类指导牌和点位示意图。

第二步,宣传引导,强化培训。设立垃圾分类专管员和督导员岗位,并由物业工作人员在点位处指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帮助居民整改垃圾分类不到位的情况,并对屡次垃圾分类不规范的居民上门指导。

第三步,硬件到位,资源保障。在小区配备专业巡逻车,派专人每天在小区不间断巡查,保证小区环境整洁的同时,设立大型特殊垃圾临时堆放点和垃圾桶集置点,并安排固定人员规范化管理;贴心提供工作人员“5件套”(火钳、手套、口罩、分拣容器、工作服),专人专用,让大家工作更舒心。

  打茶会上讲讲垃圾分类的“那些事儿”

  “垃圾不落地音乐线”,让仁和更整洁美丽 陈书恒/摄

  工作人员操作湿垃圾处置设备

  仁和中学有机垃圾生态处理中心,实现湿垃圾就地处置

  退休教师蒋法初向村民们讲解垃圾分类知识

  志愿者发放垃圾分类倡议书

  和平雅苑小区被评为杭州市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垃圾不落地音乐线”运行模式渐入佳境;餐厨垃圾末端处置进入学校和企业;村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用方言讲垃圾分类的“那些事儿”……近年来,仁和街道通过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试点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工作,与此同时,老百姓的主动参与,也让垃圾分类工作演变成一场全民行动。

  垃圾分类既是“老话题”,也是“新时尚”。今年3月13日,区委2019年第一季度镇街、村社书记“三个全域”擂台赛暨垃圾分类推进会召开,全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启动。从中,我们得到一个信号:在“全域美丽”建设全局中,垃圾分类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

  谋定而后动,仁和街道将开启垃圾分类的全新篇章,积极探索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模式,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及减量化资源化的处理;推行虎哥回收模式,引导鼓励居民开展生活垃圾前端分类,有效控制生活垃圾总量增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农村垃圾分类指导工作,为“全域美丽”建设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设备进学校、企业 湿垃圾就地处置能力逐步提升

  上午,一辆满载餐厨垃圾的垃圾车缓缓开进一个餐厨垃圾末端处置点,工作人员将垃圾桶放置到指定位置固定,并打开垃圾桶的盖子,然后走到设备操作台按下“上行”按钮,只见垃圾桶内的垃圾被倒入设备中,不到几分钟的工夫,原本气味难闻、体积庞大的一整车垃圾就不见了踪影。

  “吃掉”这一车垃圾的是仁和街道餐厨垃圾末端处置设备,该处垃圾处理站位于三白潭村,日处理餐厨垃圾能力能达5吨,主要处理的是仁和各个村社区、企业、医院、学校等地产生的餐厨垃圾。

  餐厨垃圾末端处置点的奥秘在哪儿?“设备运行的核心就在于其中的电加热工艺系统,餐厨垃圾进入设备,通过真菌发酵、电加热碳化分解等过程,最终得到干的有机肥料。”仁和街道城管服务中心主任胡勇介绍,从垃圾进料到有机肥料出料,整个过程需要24小时,一般100斤的垃圾最终能得到10斤有机肥料,垃圾减量能达90%,此外,最后得到的有机肥料还可以提供给仁和辖区内的园区种植基地,用于枇杷树、梨树等果蔬生长的肥料。

  除了街道集中的餐厨垃圾末端处置点,仁和还率先在仁和中学、杭州大宏农业有限公司进行试点,分别设立了两个餐厨垃圾末端处置点。在垃圾处理能力方面,仁和中学的餐厨垃圾处置设备消纳能力达500公斤/日;大宏农业有限公司的餐厨垃圾处置设备消纳能力达2吨/日,目前均已投入使用。在设备引进方面,企业、学校可以通过自己出资购买设备,或由其他公司投入设备,企业缴纳向其处置费用出资垃圾处置费两种方法。

  “垃圾末端处置点能够进学校、进企业,这是仁和垃圾分类工作中的一个创新。”胡勇告诉记者,餐厨垃圾末端处置点占地面积小,运转环节轻便化,能避免二次污染,最重要的是还可以对垃圾进行减量化、资源化处理,下一步,街道计划通过现场参观等形式,鼓励企业、学校加强湿垃圾处置的积极性,根据实际需求引进餐厨垃圾末端处置点,从源头控制垃圾增长。

  落实垃圾分类“仁和实践” 让垃圾不再落地

  前年,仁和街道首条“垃圾不落地音乐线”在和旺街投入使用,为周边商户带来了更便捷的垃圾投放处理方式,也让沿街卫生环境得到了改善。“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每天早上,放着音乐的垃圾清运车车准时驶入和旺街,开启当天的收垃圾之旅。在一家小吃店门口,钱大伯将早已分好的垃圾装在桶中准备投放。“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垃圾分为厨余和其他两类,听到音乐后直接到固定回收点位交给保洁人员投放就好了。”钱大伯向记者介绍,每天接近中午的时间段,客流量增多,垃圾也会比较多,有了这条“垃圾不落地音乐线”,店内餐厨垃圾堆积的情况几乎不再出现。

  目前,仁和街道创建“垃圾不落地音乐线”共计3条(和旺街、仁河大道、河滨街),经过前期调查,“音乐线”途经的和旺街沿线商户共有196户,3条街每天大约会产出2吨左右的各类垃圾。针对调查情况,垃圾清运车的具体行驶路线设定为从和旺街东侧的葛墩路出发,沿街一直行进到西侧的獐山路,再从河滨街西侧出发,沿街一直行进到仁河大道,距离共有1700米。运行时间分为上午、下午和晚上三个时段,上午为7点半到10点半,下午为1点半到4点半,晚上为7点到9点。

  “前期由城管服务中心牵头,整合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城管执法中队人员、保洁队伍对和旺街沿街商户进行宣传,向沿线商铺告知垃圾收运车沿线停靠点、时间、行驶路线、每日清运频次等,如今这条音乐线已渐入佳境,这一高效垃圾分类回收的方式也让商户们逐步养成了定时定点投放垃圾和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仁和街区的环境面貌和卫生情况也得到了有效改善。”胡勇告诉记者,街道还与虎哥回收合作,在仁良花苑、花和雅居、云和雅苑三个安置小区设立虎哥回收点,计划4月正式运行。

  此外,仁和街道还对集镇区块范围内仁和印象、清合嘉园东区、和平雅苑等9个小区和7个企事业单位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共涉及小区住户4144户,每月无偿提供分类垃圾袋170000余份,配备分类垃圾桶450余只,完成垃圾桶五面贴标工作,并在各小区实行楼道长责任制度,各小区楼道设置楼道长一名,负责日常楼道内的垃圾分类

  监督及指导工作,提高居民生活垃圾“三化四分”意识。

  探索垃圾分类“仁和特色” 示范引领带动全民行动

  在渔公桥村的村头巷尾,一对对黄绿两色的小圆桶摆放在家家户户门边上,星星点点的明黄和翠绿,给春日里的蒋家湾组增加了一抹亮色。截至目前,仁和街道共发放黄绿垃圾桶67384个。

  去年,仁和街道18个村进入“美丽乡村”全面建设阶段,随着这项工作的深入推进,各个村的垃圾分类工作也提上日程。垃圾分类有固定标准,如何才能引导村民正确分类?怎样才能让村民们自主参与到垃圾分类当中?怎样让家庭主妇们改变“所有垃圾一个桶”的习惯?……仁和街道不断探索仁和特色模式,让垃圾分类意识深入人心。

  在仁和农村,有一种普遍流行的聚会形式叫“打茶会”,村民们聚在一起喝茶、畅聊,谈天说地、其乐融融,因此,仁和街道将垃圾分类工作融进了“打茶会”。“有了好的环境,才能有好的身体。环境保护、垃圾分类,都是与我们老百姓息息相关。”“家家户户都会领到两个垃圾桶,这不是形式,要真正用起来。”“平时厨房洗菜,我都会把菜根菜叶丢进绿色垃圾桶,包装塑料袋丢进黄色垃圾桶,这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了。”……打茶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谈论着垃圾分类工作,正确的垃圾分类方式、垃圾分类的要领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被大家牢记。

  “环境好了,我们的生活也更美好了!”今年74岁的蒋法初是一名退休教师,平日里喜爱练练书法、画画山水画,闲下来喜欢去门前走走,自家门前的树叶他总是扫得清清爽爽。他说,自己是一名老党员,退休后闲暇时间多,应该为垃圾分类工作帮帮忙、出出力。

  “能腐烂的垃圾放绿桶,不能腐烂的放黄桶,就像我们家里的剩饭、剩菜、果皮之类的要倒在绿色桶内,纸巾、包装袋这些要放在黄色桶内,很好记的。”平日里,蒋法初会去平宅村、九龙村、渔公桥村等地,为村里的妇女代表、村民们上“垃圾分类”课。

  不上课的时候,蒋法初还会跑到邻居家串门,他有一个“怪癖”,特爱翻人家的垃圾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榜样示范的力量是无穷的。村民们也在他和村里监督员的督促下,渐渐养成良好的分类习惯与生活习惯。“现在我们蒋家湾组越来越漂亮,走在村道上,烟蒂、杂物都很少见,因为村民们养成了良好的习惯,看见地上有垃圾,随手就会捡起来扔进垃圾桶。”说起村里的变化,蒋法初颇有些自豪。

  垃圾分类事关人人,只有群众参与度高了,工作才能越做越好。今年,仁和街道还将建立健全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努力实现农村垃圾分类全覆盖,有效提升辖区内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利用水平,为全域美丽建设铺好“青云之路”。